法外狂徒张三是什么梗?揭秘这个搞笑法律梗的出处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网络梗——"法外狂徒张三"。相信不少小伙伴在各种社交平台都看到过这个称呼,但可能不太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,为什么这么火。作为一个爱刷视频的小编,我可是对这个梗的来龙去脉门儿清,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扒一扒。
张三的"犯罪人生"
首先得说,张三可能是中国互联网上"犯罪记录"丰富的人了。这个虚构人物在各种法律案例中扮演着各种角色——有时候是偷井盖的小偷,有时候是抢银行的悍匪,有时候又变成了高空抛物的缺德邻居。张三几乎把能犯的罪都犯了一遍,堪称"全能型罪犯"。

但有趣的是,张三并不是什么影视剧或小说中的角色,而是出自一位法学老师的课堂案例。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到张三的"创造者"——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教授。
罗翔教授与张三的诞生
罗翔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刑法学教授,也是B站上火的法律科普UP主之一。他在讲解各种刑法案例时,特别喜欢用一个虚构的名字"张三"来作为案例中的当事人。久而久之,这个频繁出现在各种离奇犯罪案例中的张三就被网友们戏称为"法外狂徒"。
罗翔老师的讲课风格特别生动有趣,他经常用张三的例子来说明一些法律概念。比如:

"如果张三想杀李四,买了毒药放在李四的水杯里,结果李四喝水前被雷劈死了,张三构成犯罪吗?"
这种看似荒诞但又能很好说明法律原理的案例,配上罗翔老师一本正经的讲解,产生了奇妙的喜剧效果。网友们开始把张三单独拎出来玩梗,甚至创作了大量关于张三"犯罪生涯"的二次创作内容。
为什么是"张三"?
可能有小伙伴会好奇,为什么罗翔老师偏爱用"张三"这个名字呢?其实这里面有几个原因:
1. 名字普通:张三李四是中国常用的泛指人名,就像英语里的"John Doe"一样,用来指代不确定的某个人。
2. 易于记忆:比起用"王某"、"李某"这样的称呼,张三更有辨识度,学生和观众更容易记住。
3. 戏剧效果:一个如此普通的名字却干着各种惊天动地的事情,这种反差本身就很有喜剧效果。
张三的"经典案例"
为了让大伙儿更直观地感受张三的"丰功伟绩",我整理了几个经典案例:
案例类型 | 张三的行为 | 法律知识点 |
---|---|---|
财产犯罪 | 偷井盖卖废铁 | 盗窃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 |
人身犯罪 | 给仇人下毒但仇人被雷劈死 | 犯罪未遂与不能犯的区分 |
经济犯罪 | 伪造货币然后自己画 | 伪造货币罪的构成要件 |
公共安全 | 高空抛物砸坏豪车 | 高空抛物的法律责任 |
看吧,张三的业务范围那是相当广泛,从街头小混混到高智商罪犯,没有他不敢干的。但要注意的是,这些案例都是为了说明法律知识而设计的教学案例,现实中可千万别学张三啊!
张三为什么这么火?
一个教学案例中的虚构人物能成为全网热梗,我觉得有几个原因:
罗翔老师本人的走红。随着罗翔在B站的爆火,他讲课中频繁出现的张三自然也被更多人注意到。
反差萌的效果。"法外狂徒"这个称号和"张三"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形成了强烈反差,特别有记忆点。
再者,网友的二次创作。很多UP主制作了关于张三的搞笑视频,比如《张三的一天》、《张三的100种死法》等,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。
法律知识的普及需求。现代人对法律知识越来越感兴趣,而张三这个形象让枯燥的法律变得生动有趣,符合当下轻松学知识的趋势。
张三现象的社会意义
别看张三只是个网络梗,其实背后反映了一些有意思的社会现象:
1. 法律知识普及的新形式:通过娱乐化的方式传播法律知识,让更多人愿意了解刑法。
2. 严肃内容的轻松表达:证明即使是刑法这样的严肃话题,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讲解。
3. 网络文化的创造力:一个简单的教学工具能被网友玩出这么多花样,展示了网络文化的创造力。
4. 法治观念的提升:说明大众对法律话题的关注度在提高,法治观念正在普及。
张三的未来会怎样?
作为一个持续走红的网络梗,张三的生命力看起来还很旺盛。随着罗翔老师持续输出新内容,张三的"犯罪履历"估计还会继续丰富。而网友们对这个角色的二次创作也不会停止,可能会衍生出更多有趣的内容。
不过小编觉得,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张三这个梗,能够记住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识,在娱乐之余也能有所收获。毕竟罗翔老师创造张三的初衷,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刑法嘛。
后留个问题给大家:如果你有机会给张三设计一个新的"犯罪案例",你会让他做什么来阐释哪个法律知识点呢?期待听到你的创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