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派是什么意思?原来是指上海的文化风格
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每次听到"海派"这个词,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。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,但实际上特别接地气的词儿——"海派"到底是个啥意思。
海派的前世今生
记得小时候次听到"海派"这个词,是在外公的老唱片里。那时候外公总爱放些周璇的老歌,说这是"海派音乐"。我那时候还小,以为"海派"就是"海边派"的意思,想着上海靠海,所以叫海派,现在想想真是天真得可爱。

其实啊,"海派"这个词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,是用来形容上海特有的文化艺术风格的。那时候的上海,作为中国早开埠的城市之一,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"海派文化"。
海派文化的三大特点
要说海派文化的特点,我觉得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:包容、创新、务实。
1. 包容性

上海这座城市从开埠以来就是个"大熔炉",五湖四海的人都往这儿跑。我奶奶就是宁波人,爷爷是苏州人,到了我爸妈这一代,就彻底成了"上海人"。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,让海派文化天生就带着包容的基因。
记得小时候去城隍庙,能看到本帮菜馆旁边就是粤菜馆,再走两步又是西餐厅。这种"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"的和谐共存,就是海派包容性的好体现。
2. 创新精神
海派文化从来不拘泥于传统,总是敢于尝试新事物。就拿上海话来说,里面夹杂着英语、法语、日语等各种外来词汇,比如"沙发"(sofa)、"咖啡"(coffee)这些词,上海人早就用得溜溜的。
我特别喜欢上海的老建筑,外滩那些洋楼就是典型的海派建筑——西方的建筑形式加上中国的装饰元素,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风格。这种"中西合璧"的创新思维,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所在。
3. 务实态度
上海人常被说"精明",其实这种"精明"背后是一种务实的生活态度。海派文化不追求虚头巴脑的东西,讲究的是"实惠"和"实用"。我妈妈总说:"买东西要格算(划算),做人要实在。"这句话我觉得特别能代表海派精神。
海派在生活中的体现
海派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,它就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海派美食
说到吃,上海本帮菜就是典型的海派代表。浓油赤酱的红烧肉、甜中带咸的糖醋排骨、清爽可口的腌笃鲜这些菜式既有江南的精致,又吸收了各帮派的长处。
我特别整理了几道经典海派菜的特点:
菜名 | 特点 | 文化融合 |
---|---|---|
红烧肉 | 浓油赤酱,肥而不腻 | 结合了本帮菜的浓油赤酱与北方菜的厚重 |
糖醋排骨 | 酸甜适口,外酥里嫩 | 融合了粤菜的甜味与鲁菜的炸制技法 |
罗宋汤 | 酸甜开胃,用料丰富 | 源自俄罗斯,经上海改良本土化 |
海派语言
上海话里的外来语特别有意思。比如"水门汀"(cement,水泥)、"康乐球"(color ball,台球)、"沙发"(sofa)这些词,都是直接音译过来的,用着用着就成了上海话的一部分。
我小时候一直以为"老虎窗"是真的给老虎用的窗户,后来才知道是"roof window"的音译,指的是屋顶上的天窗。这种语言上的创造性,也是海派文化的一大特色。
海派生活方式
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也很有海派特色。比如"吃早茶"这个习惯,就是融合了广东的早茶文化和上海的闲适生活节奏。周末早上,一家人去茶楼"劈情操"(聊天),一坐就是一上午。
还有上海人特别讲究的"派头",不是那种浮夸的炫耀,而是一种体面得体的生活态度。我外婆到现在出门都要抹点头油,说是"上海人要有上海人的样子"。
海派文化的现代传承
随着时代发展,海派文化也在不断演变。现在的"新海派"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,又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比如田子坊、M50这些艺术区,就是新海派的代表。老厂房改造的艺术空间,既保留了上海工业历史的记忆,又成为了当代艺术的展示平台。这种"旧瓶装新酒"的做法,正是海派创新精神的延续。
再比如上海时装周,设计师们把传统旗袍元素与现代剪裁结合,创造出既有东方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服装。这种设计理念,不就是海派文化"兼容并蓄"的好体现吗?
我眼中的海派精神
作为一个90后上海人,我觉得海派精神打动我的地方,是它那种"不卑不亢"的态度。上海从来不会因为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,也不会固步自封拒绝新事物。这种开放自信又脚踏实地的气质,才是海派文化的内核。
记得大学时有个北方同学问我:"你们上海人为什么总说自己'海派'?是不是有点自恋?"我当时回答说:"海派不是自恋,而是一种文化自信。就像北京人有京味儿,四川人有川味儿一样,我们上海人就是有这股海派劲儿。"
现在想想,海派文化就像黄浦江的水,表面平静,内里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。它既连接着长江,又通向大海,既有深厚的底蕴,又有开阔的胸怀。
你们家乡有什么独特的文化风格吗?和上海的海派文化有什么异同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