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东升带你去爬山是什么梗?网友为何疯狂玩梗
大家好呀,今天咱们来聊一个近特别火的梗——"张东升带你去爬山"。作为一个经常在网上冲浪的小编,我发现这个梗简直无处不在,从朋友圈到微博,从抖音到B站,到处都是"爬山警告"。那么问题来了,这个梗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?为什么网友们玩得不亦乐乎?今天我就带大家轻松愉快地扒一扒这个梗的前世今生。
这个梗到底从哪来的?
"张东升带你去爬山"这个梗其实来源于2020年热播的悬网剧《隐秘的角落》。剧中由秦昊饰演的张东升是个表面温文尔雅、实则心狠手辣的角色。在集中,他带着岳父母去爬山,在给他们拍照时,突然将两位老人推下了悬崖。这一幕因为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剧情的突然转折,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。

我清楚地记得次看这个场景时的感受——前一秒还在欣赏美丽的山景,下一秒就吓得差点从沙发上跳起来!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"张东升带你去爬山"迅速成为网友们调侃的素材。
为什么这个梗能火起来?
作为一个经常观察网络现象的小编,我觉得这个梗能火起来有几个原因:
场景的戏剧性太强了。谁能想到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出游会变成谋杀现场?这种强烈的反差本身就极具传播性。

台词简单易记。张东升在推人前说的"您看我还有机会吗"和拍照时的动作,都成了标志性的梗素材。
第三,适用场景广泛。无论是朋友间开玩笑说"周末一起去爬山啊",还是用来表达"我对你有意见",这个梗都能完美适配。
秦昊的表演实在太绝了。他那似笑非笑的表情,温柔中带着阴森的语气,让这个角色和这个场景深深烙印在观众脑海里。
网友们都怎么玩这个梗?
自从这个梗火了之后,网友们开发出了各种创意玩法。作为一个经常刷社交媒体的用户,我来给大家总结几种常见的:
1. 日常调侃:朋友约你去做不想做的事?"你是张东升吗?想带我去爬山?"
2. 表情包大战:各种张东升推人瞬间的截图配上文字,比如"当你催我交作业时.jpg"
3. 视频二创:把爬山片段剪辑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场景中,产生搞笑效果
4. 商业借用:有些景区真的打出了"张东升不敢来的安全爬山路线"这种宣传语
5. 跨界联动:其他影视剧里的爬山场景都会被弹幕刷屏"张东升警告"
下面我整理了一个展示这个梗在不同平台的表现形式:
平台 | 表现形式 | 典型例子 |
---|---|---|
微博 | 话题讨论、表情包 | 张东升带你去爬山话题阅读量超10亿 |
抖音 | 短视频、挑战 | 模仿推人动作的变装视频 |
B站 | 鬼畜视频、弹幕 | 爬山片段与其他影视剧的混剪 |
朋友圈 | 图文调侃 | 发爬山照片配文"放心,我不是张东升" |
为什么我们爱玩这样的梗?
作为一个经常参与网络热梗传播的小编,我思考过为什么这类"黑暗幽默"的梗特别容易走红。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:
释放压力的出口:现代生活压力大,用这种略带惊悚的梗开玩笑,其实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。把内心的"小恶魔"通过玩笑表达出来,反而能缓解真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。
群体认同感:当大家都在玩同一个梗时,会产生一种"我们是一伙的"的归属感。你知道这个梗,说明你是"圈内人"。
反差带来的快感:把原本恐怖的场景变成笑料,这种反差本身就带来一种叛逆的快感。就像小时候讲鬼故事时故意吓人然后大笑一样。
创作与参与的乐趣:每个网友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这个梗,这种参与感是单纯消费内容无法比拟的。
梗文化的两面性
当然,作为一个理性吃瓜的小编,我也要说说这个现象的另一面。虽然玩梗无伤大雅,但有时候也需要注意分寸:
1. 避免过度消费:再好的梗玩多了也会让人审美疲劳,近我已经看到有人开始表示"爬山梗已经看腻了"。
2. 注意场合:在严肃场合或者不了解这个梗的人面前乱用,可能会造成误会甚至冒犯。
3. 尊重原作:虽然玩梗很有趣,但也不要忘记《隐秘的角落》本身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严肃剧集,过度娱乐化可能会削弱原作的艺术价值。
从爬山梗看网络文化传播
作为一个观察网络文化的小编,我觉得"爬山梗"的走红其实反映了当代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:
视觉记忆优于文字:张东升推人的画面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冲击力,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梗特别容易传播。
情感共鸣是关键:观众被那个场景"吓到"的集体记忆,成为了传播的基础。
二次创作推动传播:没有网友们的各种创意演绎,这个梗可能只会局限在剧迷小圈子里。
生命周期有限:再火的梗也会有过气的一天,这是网络文化的自然规律。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到一个你们次看到"张东升带你去爬山"这个梗时是什么反应?有没有被朋友用这个梗"威胁"过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"爬山"经历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