薄养厚葬是什么意思?聊聊这个有点扎心的传统观念
大家好呀!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有点沉重但又挺有意思的话题——"薄养厚葬"。这个词儿我次听到的时候就觉得特别讽刺,字面意思就是"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养,死了以后大操大办"。作为一个90后,我对这种传统观念真的有很多话想说。
什么是"薄养厚葬"?
先来拆解一下这个词。"薄养"指的是父母在世时子女给予的关心和物质支持很少,"厚葬"则是指父母去世后大办丧事,场面搞得特别隆重。说白了就是"活着不孝,死了乱叫"。

我老家在农村,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。老人活着的时候,几个子女互相推诿,谁都不愿意多出钱出力照顾;等老人一走,突然都变成了"大孝子",葬礼上哭得惊天动地,花大钱请乐队、摆宴席,生怕别人说自己不孝顺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
说实话,我觉得"薄养厚葬"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畸形的面子文化。在农村尤其明显,因为:
1. 葬礼是公开表演的场合:大家都看得见,办得不好会被说闲话

2. 孝道被形式化了:很多人认为只要葬礼办得风光就是孝顺
3. 攀比心理作祟:张家办了50桌,李家就要办60桌
生前表现 | 死后表现 | 真实动机 |
---|---|---|
很少探望 | 哭得撕心裂肺 | 怕别人说不孝 |
医疗费不愿出 | 丧葬费抢着出 | 要面子 |
日常照顾推诿 | 葬礼大操大办 | 攀比心理 |
我亲眼见过的例子
我二爷爷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。他有三个儿子,生前住在老房子里,冬天漏风夏天漏雨。三个儿子都说自己困难,给的生活费加起来一个月不到1000块。老人有病也不愿去医院,怕花钱。
结果老人去世后,三个儿子突然都"有钱"了。葬礼摆了三天,请了县里有名的乐队,光鞭炮就放了上万块钱的。讽刺的是,他们在灵堂前哭得那叫一个惨,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多孝顺呢。
为什么我反感这种做法?
这对老人太不公平了。他们需要的是活着时的陪伴和关心,不是死后的排场。我奶奶常说:"活着给口热水,胜过死后烧万张纸钱。"
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。葬礼办得再风光,也掩盖不了生前不孝的事实。村里人都心知肚明,只是碍于情面不说破罢了。
再者,这是对资源的浪费。很多家庭为了办个体面的葬礼不惜借钱,之后要还好几年债。这些钱如果用在老人生前,能改善多少生活质量啊!
新时代应该怎么看待孝道?
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已经开始反思这些传统观念了。真正的孝道应该是:
1. 生前多陪伴:定期回家看看,陪父母聊聊天
2. 关注健康需求:带父母体检,有病及时治疗
3. 尊重老人意愿: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
4. 物质精神并重:既要给生活费,也要给情感支持
我有个朋友做得特别好。他每周都会和父母视频,每两个月一定回家一次。父母生病他时间赶回去,平时经常给父母买些小礼物。他说:"我不想等他们不在了才后悔。"
如何改变这种风气?
改变这种陋习需要时间和教育:
1. 从自身做起:我们这代人要以身作则,真正关心父母
2. 移风易俗:简化丧葬仪式,提倡厚养薄葬
3. 加强宣传:通过媒体传播正确的孝道观念
4. 社区引导:村委会、居委会可以表彰真正孝顺的家庭
其实很多老人自己也反感大操大办。我姥姥就说:"我死了以后你们别乱花钱,简简单单就行,把钱留着好好过日子。"
写在后
"薄养厚葬"这个现象真的值得我们深思。孝道不应该是一场表演,而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心。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,他们需要的不是死后多么风光的葬礼,而是活着的时候子女真心的陪伴和照顾。
你们身边有没有这种"薄养厚葬"的例子?或者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