陟罚臧否中的"否"怎么理解?古文中"否"字用法详解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聊古文中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字眼——"否"。特别是《出师表》里那句"陟罚臧否",每次读到这儿我都得停下来琢磨琢磨,这个"否"到底啥意思?今天我就把自己研究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,保证用轻松的方式讲明白!
"否"字的基本面
首先咱们得知道,"否"这个字在古文里可真是个多面手,它就像个变色龙,放在不同地方意思完全不一样。我刚开始学古文的时候,经常被它搞得晕头转向。

"否"常见的两个意思:
1. 表示否定,相当于"不"
2. 表示"坏、恶",跟"臧"(好的意思)相对
用法 | 例句 | 现代解释 |
---|---|---|
表示否定 | "知否知否" | 知道不知道 |
表示坏、恶 | "陟罚臧否" | 提拔惩罚好坏 |
"陟罚臧否"中的"否"

终于说到正题了!"陟罚臧否"出自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,这句话完整是:"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。"
咱们拆开来看:
1. 陟:提升、提拔
2. 罚:惩罚
3. 臧:好、善
4. 否:坏、恶
合起来意思就是:无论是皇宫中还是丞相府中,都是一个整体,对于官员的提拔、惩罚、表扬好的、批评坏的,标准应该一致,不应该有差别。
这里的"否"明显是和"臧"相对的,表示"坏的、不好的行为"。所以"臧否"合起来就是"表扬好的,批评坏的",后来这个词就固定下来表示"评论人物、褒贬是非"的意思。
"否"字在其他古文中的花式用法
除了《出师表》里的这种用法,"否"在古文中还有很多其他玩法,我给大家举几个栗子:
1. 表示否定:这个简单,比如李清照的"知否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",这里的"否"就是"不"的意思,整句意思是"知道不知道,应该是绿叶茂盛红花凋零"。
2. 表示问:有时候放在句尾表示疑问,相当于现代汉语的"吗"。比如《论语》里"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"如果换成"否"就可以说"有朋自远方来,乐否?"
3. 表示闭塞不通:这个意思比较少见,比如"天地否"是《易经》中的一个卦名,表示天地不交、万物不通的状态。
4. 表示不同意:比如"否则"这个词,现在我们还用,但古文中"否则"就是"如果不这样"的意思。
为什么"否"字这么让人困惑?
我总结了一下,"否"字让人困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:
,它一身兼多职,一个字能干好几个字的活儿,就像一个人同时打几份工,搞得我们这些读者经常分不清它当下在扮演什么角色。
第二,有些用法现在已经消失了,比如表示"坏"的这个意思,现代汉语里基本不用了,只保留在"臧否"这样的固定搭配中。
第三,古文没有标点符号,有时候很难判断"否"是在句中还是句尾,这就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。
怎么判断"否"的具体意思?
经过我多次被"否"字坑的经验,总结出几个判断它意思的小技巧:
1. 看位置:如果"否"在句尾,大概率是表示问;如果在句中,可能是表示否定或"坏"的意思。
2. 看搭配:如果和"臧"一起出现,比如"臧否",那"否"就是"坏"的意思;如果和"知"搭配,比如"知否",那可能就是"不知道"。
3. 看上下文:这是靠谱的方法,结合整句话甚至整段话的意思来判断。
"否"字在现代汉语中的遗产
虽然"否"字的一些古文用法已经消失了,但它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"遗产":
1. 否则:这个连词现在还用得很频繁,表示"如果不这样"。
2. 否认:就是不承认的意思。
3. 否决:不同意并拒绝通过。
4. 是否:表示问,相当于"是不是"。
你看,虽然"否"字在古文中那么善变,但到了现代汉语里,它倒是变得专一起来,主要就表示否定意义了。
学古文的小建议
作为一个曾经被古文虐过千百遍的过来人,我想给正在学习古文的朋友们几个小建议:
,遇到像"否"这样的多义字别慌,先标记下来,通读全文后再回头理解。
第二,准备个小本本,专门记录这些多义字的不同用法,时间久了就能形成语感。
第三,多读原文,少依赖翻译。翻译虽然方便,但会让人失去直接理解古文的能力。
第四,别死记硬背,试着理解古人为什么这么用字,这样记忆会更牢固。
后的小思考
说了这么多,其实古文学习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能直接跟古人"对话"。当我们弄明白"陟罚臧否"中"否"的意思时,就好像破解了诸葛亮当年留下的一个小密码,这种跨越时空的理解特别有成就感。
不知道大家在学习古文时有没有遇到过特别让你头疼的字词?或者你对"否"字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的见解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古文学习经历和心得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