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苍走黄是什么意思?这个成语现在还用吗?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成语——"飞苍走黄"。说实话,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,我还以为是形容某种特别能跑的黄色动物呢(笑)。不过查了资料才发现,原来这个成语背后藏着不少故事,而且它的用法也挺特别的。
"飞苍走黄"到底啥意思?
先来揭晓答案吧,"飞苍走黄"这个成语其实是指打猎的意思。"苍"指的是苍鹰,"黄"指的是黄狗,合起来就是带着鹰犬去打猎的场景。想象一下古代贵族们骑着马,手臂上站着威风凛凛的猎鹰,身边跟着敏捷的猎犬,在原野上追逐猎物的画面,是不是挺带感的?

不过说实话,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真的很少见了。我查了查资料,发现它早出现在《后汉书》里,用来形容打猎的场景。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固定成语,但使用频率一直不高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现在不常用了?
我觉得有几个原因:
现代人谁还打猎啊!别说带着鹰犬去打猎了,现在连看到有人遛狗带个鹰都稀奇(当然,这也不合法)。成语的生命力往往和它描述的事物在现实中的存在感有关,当打猎不再是常见活动时,这个成语自然就淡出了日常用语。

这个成语确实有点"高冷"。四个字里有两个是特定指代(苍和黄),不像"守株待兔"、"画蛇添足"那样一看就懂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更喜欢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。
语言本身就在不断进化。有些成语因为使用场景减少或者不够形象生动,慢慢就被淘汰了。比如"飞苍走黄"的近义词"飞鹰走狗"现在也不太常见了。
类似"飞苍走黄"的冷门成语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到,其实中文里还有很多像"飞苍走黄"这样描述古代生活场景的成语,现在都不太常用了。我整理了一个小大家看看认识几个:
成语 | 字面意思 | 现代含义 | 使用频率 |
---|---|---|---|
飞苍走黄 | 放飞苍鹰,驱使黄狗 | 打猎 | 很低 |
焚琴煮鹤 | 烧掉琴煮食鹤 | 糟蹋美好事物 | 中等 |
结驷连骑 | 车马相连 | 排场很大 | 很低 |
负薪挂角 | 背着柴火挂着书 | 刻苦学习 | 很低 |
看了这个是不是觉得中文成语真的博大精深?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,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。
我们还需要学习这类冷门成语吗?
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。作为一个经常和文字打交道的人,我觉得了解这类成语还是有价值的,但不必强求掌握。
了解的价值在于:
1. 能更好地理解古典文献
2. 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
3. 感受汉语的演变历程
4. 在特定场合(比如文学创作)可以增加文采
不必强求的原因:
1. 日常交流中几乎用不到
2. 可能会造成理解障碍
3. 学习时间有限,不如先掌握常用成语
4.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,不是用来炫技的
我个人观点是:知道有这么个成语,了解它的意思就够了,没必要刻意去使用。就像知道博物馆里有青铜器,但平时吃饭还是用不锈钢餐具更实用(笑)。
成语的生命力从何而来?
说到这儿,我不禁思考:为什么有些成语历经千年仍然活跃在日常语言中,而有些就像"飞苍走黄"这样逐渐边缘化了呢?
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因素:
1. 形象生动程度:比如"画蛇添足"就比"飞苍走黄"更形象好懂
2. 使用场景的普适性:描述人类共通情感的成语(如"喜出望外")比描述特定活动的成语(如打猎)更有生命力
3. 教育系统的选择:课本里常教的成语自然流传更广
4. 媒体使用频率:影视剧、新闻中常出现的成语更容易被大众记住
"飞苍走黄"在这几个方面都不占优势,所以慢慢淡出也就不奇怪了。
现代人如何对待传统成语?
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普通人,我觉得对待传统成语可以采取这样的态度:
不盲目崇拜:不是说越古老的成语就越高贵,语言是为人服务的
不刻意排斥:了解传统文化也是现代人的修养
灵活运用:根据场合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
保持开放:新成语也在不断产生,比如"互联网+"这样的新表达
其实语言就像一条流动的河,有些东西会被冲走,有些会留下来,新的支流也会不断汇入。重要的是我们能用语言准确、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。
后的小思考
写完这篇文章,我突然想到一个如果现在要创造一个描述"刷手机"的新成语,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的呢?毕竟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了。
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创意,或者聊聊你对"飞苍走黄"这类冷门成语的看法。有没有哪个冷门成语是你特别喜欢的?或者你觉得哪个常用成语其实应该被淘汰了?一起来讨论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