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信不立什么意思?聊聊这句老话的来龙去脉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聊"失信不立"这个成语,说实话,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,我还以为是说"失去信心就站不起来"呢(笑)。后来查了资料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!作为一个经常被朋友说"太容易相信别人"的小编,我对这个话题还挺有感触的。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"失信不立"的理解和发现。
"失信不立"到底啥意思?
先来拆解一下这个词的字面意思。"失"就是失去,"信"是信用,"不立"字面意思是站不住、立不住。合起来就是说: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,在社会上就站不住脚,无法立足。

用现在的话说就是:信用破产,寸步难行!
我查了查资料,发现这个成语出自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二年》,原文是:"失信不立,轻诺必寡信。"意思是说,不守信用的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,轻易许诺的人很少能守信。
成语 | 字面意思 | 现代解释 |
---|---|---|
失信不立 | 失去信用就站不住 | 信用破产就无法在社会立足 |
轻诺寡信 | 轻易许诺很少守信 | 随便承诺的人往往不兑现 |
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?
说到"失信不立"的由来,就不得不提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。当时晋国和楚国争霸,夹在中间的小国郑国左右为难。郑国大夫子展说了这句"失信不立",劝国君要谨慎选择结盟对象,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守信,否则国家就难以立足。

想想也是,在那个诸侯混战的年代,小国的生存之道就是"站队"要准,承诺要守。今天背叛这个,明天投靠那个,后肯定会被大国抛弃。这不就和我们现在的人际关系很像吗?
为什么古人这么看重"信"?
我发现啊,古人把"信"看得特别重。儒家五常"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"中,"信"就是其中之一。孔子说:"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"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,真不知道他还能干什么。
想想也挺有道理的。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,答应的事转头就忘,谁还愿意和他打交道?做生意没人敢合作,交朋友没人敢信任,找工作没人敢录用这不就是"不立"了吗?
我记得小时候,我爸常跟我说:"答应别人的事,砸锅卖铁也要做到。"那会儿觉得太夸张了,现在才明白这是老一辈的智慧。信用这东西,建立起来要很久,毁掉却只要一瞬间。
现代社会中的"失信不立"
现在社会虽然和春秋时期大不相同,但"失信不立"的道理一点都没变。只不过现在的"失信"后果可能更直接、更严重。
比如我们常听到的"老赖",就是典型的"失信"案例。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,不能坐高铁、不能住星级酒店、不能贷款买房这不就是现代版的"不立"吗?
再比如职场中,一个人如果总是说话不算数,答应的工作完不成,约好的时间总迟到,很快就会被贴上"不靠谱"的标签,升职加薪基本就无望了。
我有个前同事就是这样,特别聪明能干,但就是爱随口答应然后放鸽子。后团队都不愿意和他合作,不得不离职。这就是活生生的"失信不立"啊!
"信"从日常小事做起
可能有人觉得,"失信不立"说的都是大事,我们普通人哪有那么严重。其实不然,信用就是由日常小事积累起来的。
比如答应朋友聚会准时到,结果迟到半小时还不通知;说好帮忙带个东西,转头就忘了;承诺完成的工作,拖到后一刻才说做不了这些看似小事,都在一点点消耗你的信用值。
我自己就特别注意这些小事。哪怕只是微信上随口说的一句"明天发给你",我都会设个提醒,生怕忘了。虽然有时候觉得挺累的,但想到能维护自己的信用,还是值得的。
如何避免"失信"?
既然失信后果这么严重,那怎么才能避免呢?根据我的经验,总结了几个小技巧:
1. 不轻易许诺:在答应别人前,先评估自己能否做到。做不到就直说,别怕面子挂不住。
2. 留有余地:答应时别把话说太满,可以说"我尽量"而不是"包在我身上"。
3. 及时沟通:如果发现可能要失信,尽早告知对方,一起想办法补救。
4. 养成记录习惯: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把承诺过的事记下来,定期检查。
5. 从小事做起:哪怕是"明天给你回电话"这样的小承诺也要重视。
信用社会的未来
现在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,"失信不立"已经从道德准则变成了制度约束。我觉得这是好事,虽然有人担心会"过度",但总体上是让守信者受益,失信者受限。
想象一下,未来可能是一个"信用即财富"的社会。良好的信用记录能让你贷款更容易、更顺利、找工作更有优势这不就是古人"失信不立"理念的现代升级版吗?
不过我也在想,制度再完善,信用本质上还是取决于每个人的自觉。就像我奶奶常说的:"做人要讲良心,不是怕惩罚,而是要对得起自己。"
写在后
聊了这么多,其实"失信不立"的核心很简单:做人要守信,否则寸步难行。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智慧,到今天依然闪闪发光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因为守信或失信而印象深刻的故事?或者你对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观点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