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犹不及是什么意思 家长教育孩子要注意这点
大家好呀!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——"过犹不及"。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其实它讲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特别常见的一个道理:做事不能太过头,也不能太不够,要恰到好处才行。
过犹不及到底啥意思?
"过犹不及"这个成语出自《论语》,原话是"过犹不及",意思是"做过头和做得不够同样不好"。就像我们煮面条,煮得太久会烂掉,煮得时间不够又太硬,只有掌握好火候才能吃到Q弹可口的面条。

在生活中,这个道理简直无处不在。比如:
1. 运动太少身体会变差,运动过量又会受伤
2. 吃饭太少会饿,吃太多会撑
3. 睡觉太少会困,睡太多反而更累

你看,任何事情都有一个"刚刚好"的点,找到这个平衡点才是重要的。
家长教育中的"过犹不及"
说到教育孩子,这个"过犹不及"的道理就更加重要了。我发现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,特别容易走向两个极端:
种:过度保护型家长
这类家长就像孩子的"全天候保镖",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:
1. 孩子摔倒了立刻冲过去扶
2. 孩子写作业全程陪在旁边
3. 孩子和同学有矛盾马上出面解决
4. 孩子想尝试新事物总是说"太危险了"
| 过度保护的表现 | 可能带来的/th> |
|---|---|
| 替孩子做决定 | 孩子缺乏自主能力 |
| 不允许孩子犯错 | 孩子抗挫折能力差 |
| 过度干预社交 | 孩子人际关系能力弱 |
第二种:完全放养型家长
这类家长又走向另一个极端,对孩子几乎不闻不问:
1. 孩子几点睡觉、吃什么完全不管
2. 孩子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
3. 孩子行为举止从不过问
4. 孩子遇到困难让他们"自己解决"
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有一个太"过",一个太"不及",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。
如何找到教育的"黄金中点"?
那么,怎样才能做到既不过度干预,又不完全放任呢?我总结了几点心得:
1. 给孩子适当的自主空间
孩子需要自己尝试、犯错、学习的过程。比如:
1. 让小学生自己整理书包
2. 让初中生自己安排周末时间
3. 让高中生参与家庭决策
当然,这个"自主"要根据年龄和能力逐步增加,不能一下子全放手。
2. 设立合理的规则边界
完全没规矩不行,但规矩太多太死也不行。好的规则应该:
1. 数量适中:重点规则-条就够了
2. 明确具体:不要说"要乖",而是说"每天先写完作业再玩"
3. 有弹性:特殊情况可以适当调整
3. 做孩子的"安全网"而非"牢笼"
孩子需要知道:
1. 遇到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找父母
2. 父母会给予建议但不会强制干预
3. 父母永远是他们可靠的后盾
4. 允许犯错并从中学习
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聪明的家长会:
1. 不因小错大发雷霆
2. 引导孩子分析错误原因
3. 帮助孩子思考如何避免再犯
4. 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犯错经历
几个实用的教育小技巧
分享几个我在实践中觉得特别好用的方法:
1. "三分钟法则"
当孩子提出要求时,不要立刻答应或拒绝,先说"让我想三分钟"。这三分钟可以:
1. 评估要求的合理性
2. 考虑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
3. 让孩子学会等待和思考
2. "选择题教育"
不要总是命令"你必须",而是给孩子有限的选择:
1. "你想先写数学作业还是语文作业?"
2. "周末你想去公园还是博物馆?"
这样既给了自主权,又控制了范围。
3. "自然结果法"
让孩子体验行为的自然结果,而不是人为惩罚。比如:
1. 不收拾玩具→下次找不到
2. 拖延作业→被老师批评
3. 不穿外套→感到冷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
后要提醒的是,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"标准答案"。每个孩子性格不同、成长阶段不同,家长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。
有的孩子天生比较谨慎,可能需要多鼓励尝试;有的孩子特别活跃,可能需要适当引导克制。关键是要:
1. 观察孩子的特点和需求
2. 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
3. 根据反馈灵活调整方法
记住,教育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,就像骑自行车一样,需要不断微调才能保持前进而不摔倒。
你平时是怎么把握教育孩子的"度"的呢?有没有什么特别管用或特别失败的经验可以分享?我特别想听听大家的实际经历和心得体会!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