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行俱下什么意思?一起来聊聊这个有趣的成语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挺有意思的成语——"十行俱下"。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,我就在想: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是十行字一起写下来?还是十行诗一起念出来?后来查了资料才发现,原来这个成语背后藏着这么有趣的故事和含义。
成语的字面意思
先说说字面意思吧。"十行俱下"从字面上看就是"十行一起下来"的意思。这里的"行"指的是文字的行数,"俱下"就是一起下来的意思。所以字面理解就是十行文字一起被阅读或者书写。

不过成语嘛,往往都有更深层次的含义,不能只看表面。就像"画蛇添足"不是说真的在蛇画上添脚,而是比喻做多余的事情。那么"十行俱下"到底想表达什么呢?
成语的真正含义
经过一番研究,我发现"十行俱下"其实形容的是一个人读书速度特别快,能够一目十行,形容阅读能力超强。它和"一目十行"这个成语意思差不多,都是形容阅读速度快、理解能力强。
想象一下,普通人读书都是一行一行看,而有些人却能一眼扫过十行文字,还能完全理解内容,这阅读能力简直神了!所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读书特别快、记忆力特别好的人。

成语的出处和典故
这个成语早出现在《后汉书》里,说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应奉的人。据说应奉记忆力特别好,读书速度特别快,能够"十行俱下"。后来这个说法就流传下来,成为了形容快速阅读的成语。
还有一个相关的故事说,应奉小时候家里穷,买不起书,就经常去别人家借书看。为了尽快还书,他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,后来这个本领帮助他在仕途上取得了很大成功。
现代社会的"十行俱下"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"十行俱下"的能力似乎变得更加重要了。我们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——新闻、邮件、社交媒体、工作报告如果没有快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,真的会感觉被信息淹没。
不过说实话,我觉得现代人虽然阅读速度快了,但深度阅读的能力反而下降了。我们习惯了碎片化阅读,刷微博、看短视频,很少能静下心来真正"十行俱下"地读一本好书。
如何培养"十行俱下"的能力
既然"十行俱下"这么厉害,那我们能不能也培养这种能力呢?我查了一些资料,发现确实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提高阅读速度:
1. 扩大视幅:训练眼睛一次性能看到的字数
2. 减少回读:避免反复回头看已经读过的内容
3. 消除默读:尝试不在心里默念每个字
4. 增强理解:通过背景知识提高理解速度
5. 定期练习: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阅读能力
方法 | 具体做法 | 效果 |
---|---|---|
扩大视幅 | 用卡片遮住部分文字,强迫自己看更多内容 | 增加单次注视获取的信息量 |
减少回读 | 用笔或手指引导阅读,保持向前 | 提高阅读流畅度 |
消除默读 | 阅读时轻咬舌尖或哼曲调 | 打破逐字阅读习惯 |
"十行俱下"的利与弊
虽然快速阅读很酷,但也不是没有缺点。我觉得"十行俱下"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:
优点:
1. 处理大量信息时效率高
2. 适合浏览和筛选信息
3. 节省时间,提高工作效率
缺点:
1. 可能错过细节和深层含义
2. 不适合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
3. 长期快速阅读可能降低专注力
所以我觉得,关键是要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。读小说享受情节时可以快一点,但读专业资料或者经典著作时,还是慢下来细细品味比较好。
我的个人体验
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。记得上大学时,为了应付考试,我也尝试过快速阅读的方法。一晚上"十行俱下"地看完几百页教材,第二天考试居然也能及格。但考完试后,那些知识就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溜走了,什么都没留下。
后来读研究生时,导师告诉我:"读书不是为了速度,而是为了消化。"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。现在我更喜欢慢慢读书,边读边思考,有时候一页内容能反复看好几遍。虽然速度慢了,但收获反而更多。
数字时代的阅读挑战
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,我们每天都在"十行俱下"地浏览各种内容。朋友圈、微博、新闻APP手指一滑就是几十条信息。但这样快速浏览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博学了吗?我觉得未必。
有时候我会特意放下手机,拿起一本纸质书,强迫自己慢慢阅读。刚开始很不习惯,总想快点翻页,但慢慢就发现,慢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是快速浏览无法比拟的。
关于阅读速度的有趣事实
你知道吗?普通人的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-字,而经过训练的人可以达到每分钟1000字以上!世界上快的阅读者据说能达到每分钟25000字,虽然这种速度下的理解率会大打折扣。
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:阅读母语材料时速度会比外语快很多,这是因为我们不需要在单词识别上花费额外精力。所以提高词汇量也是加快阅读速度的重要方法。
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节奏
说了这么多,其实我想表达的是:"十行俱下"固然厉害,但不必强求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节奏,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,既能高效获取信息,又能深度消化内容。
你们平时读书是喜欢"十行俱下"快速浏览,还是逐字逐句慢慢品味呢?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阅读习惯或技巧想分享?我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和经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