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» 文学 » 死而后已的已指什么 成语用法和出处详细介绍

死而后已的已指什么 成语用法和出处详细介绍

蓝瘦 2025-07-29 6 0
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
文章目录 [+]

死而后已的已指什么?这个成语原来这么有故事!
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聊"死而后已"这个成语,说实话,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,我还以为是"死了以后就结束了"的意思呢(笑)。后来查了资料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!这个成语背后可藏着不少学问,而且用起来也特别有范儿。作为一个喜欢研究成语的小编,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发现。

"已"字到底啥意思?

首先得搞清楚这个"已"字在这里的含义。我刚开始以为就是"已经"的意思,但查了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才发现,在这个成语里,"已"其实是"停止、完结"的意思。所以"死而后已"的正确理解应该是"到死才停止",形容一个人为了某项事业或目标奋斗终身,直到生命后一刻才停下。

死而后已的已指什么 成语用法和出处详细介绍

这让我想起我们学校的老校长,退休后还天天来学校转悠,指导年轻老师,真是把"死而后已"诠释得淋漓尽致啊!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很多人把这个成语理解成"死了就完了",虽然意思上也能说得通,但跟原意还是有点出入的。

成语的正确用法

说到怎么用这个成语,我发现它通常用来形容两种人:

1. 那些为理想、事业奉献一生的人

死而后已的已指什么 成语用法和出处详细介绍

2. 形容坚持不懈、鞠躬尽瘁的精神

比如我们可以说:"张教授一生致力于癌症研究,真是死而后已。"或者"这位老工匠对传统工艺的坚守,堪称死而后已。"

不过要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,或者描述比较重大的事情。你要是说"我打游戏死而后已",虽然语法上没错,但总感觉怪怪的,不太合适(笑)。

成语的出处故事

查资料的时候,我发现这个成语早出现在《论语·泰伯》里,是孔子称赞他的学生曾子时说的。原文是:"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"

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的志向和坚韧的毅力,因为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。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,不是很重大吗?为此奋斗到死才停止,不是很遥远吗?

曾子这个人确实了不起,据说他临死前还把学生叫到床前,检查他们是否领会了孔子的教导,真正做到了"死而后已"。想想现在的我们,有时候连坚持健身一个月都难,真是惭愧啊!

类似成语对比

为了更好理解"死而后已",我整理了几个意思相近的成语,放在表格里对比一下:

成语 意思 用法区别
死而后已 到死才停止 强调终身奉献
鞠躬尽瘁 竭尽心力 强调尽心尽力
孜孜不倦 勤奋不懈 强调持续努力
持之以恒 长期坚持 强调时间长度

从表格可以看出,"死而后已"是这几个成语中程度重的,因为它直接提到了"死"这个终极界限。其他成语虽然也表达坚持和奉献,但都没有这么强烈的终极意味。

现代生活中的应用

虽然这个成语出自两千多年前,但在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生命力。比如:

1. 可以用来赞扬那些为科研奉献一生的科学家

2. 形容坚守岗位直到退休的老教师

3. 描述那些为保护传统文化付出毕生精力的匠人

不过我觉得,我们普通人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激励自己。比如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虽然不是真的要"到死",但至少要有长期坚持的决心。比如学一门语言、坚持写作、长期健身等等。

使用时的注意事项

作为一个经常用错成语的人(捂脸),我总结了几点使用"死而后已"时需要注意的地方:

1. 一般用于褒义场合,形容正面人物或行为

2. 程度较重,不要用于太琐碎的事情

3. 注意场合,太随意的对话中可能显得突兀

4. 可以适当变化,比如"学而后已"、"爱而后已"等,但要确保对方能理解

记得有次我夸朋友"追剧死而后已",结果被笑话了好久,这就是没掌握好使用场景的后果啊!

个人感悟

研究这个成语的过程中,我一直在想:什么样的人或事才配得上"死而后已"这样的评价?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,人们换工作、换兴趣都很频繁,还有多少人能为一件事坚持一辈子呢?

不过换个角度想,也许不必每个人都"死而后已",但至少在某些重要的事情上,我们可以有"长期坚持"的态度。比如对家人的爱,对某些原则的坚守,或者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投入。

我觉得"死而后已"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于真的要做到死,而在于那种不计代价、全力以赴的精神。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敬佩,也是我们这个有点浮躁的社会特别需要的品质。

写在后

好啦,关于"死而后已"就聊到这里。不知道大家平时会不会用这个成语?有没有遇到过让你想起"死而后已"的人或事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或者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哦!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