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初的意思是什么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聊两个特别有意思的成语——"阳春白雪"和"下里巴人"。说实话,次听到这两个词的时候,我还以为是什么菜名呢(笑)。后来才知道,原来它们背后藏着这么有趣的故事和文化内涵。今天就让我这个easy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探索一下这两个成语的来龙去脉吧!
这两个成语从哪儿来的?
首先得告诉大家,"阳春白雪"和"下里巴人"其实出自同一个地方——战国时期宋玉的《对楚王问》。宋玉是谁?他可是屈原的学生,战国时期著名的辞赋家。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,说的是楚王问宋玉:"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啊?为什么大家都对你有意见呢?"

宋玉的回答特别机智,他用音乐打了个比方:"有人在郢都唱歌,开始唱《下里》《巴人》这种通俗歌曲时,跟着唱的有几千人;唱《阳阿》《薤露》这种稍微高雅一点的,跟着唱的还有几百人;等到唱《阳春》《白雪》这种高雅音乐时,能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而已。"
你看,宋玉这是在说,自己的品格和才华就像《阳春》《白雪》一样高雅,普通人理解不了很正常。这回答,绝了!
初的意思到底是什么?
初啊,"阳春白雪"指的是非常高雅的音乐,而"下里巴人"则是指通俗流行的音乐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两个词的意思慢慢扩展了。

"阳春白雪"现在多用来形容那些高雅、深奥、不为大众所广泛理解的文学艺术作品。比如说,你觉得某首现代诗写得特别有深度但一般人看不懂,就可以说它是"阳春白雪"。
而"下里巴人"则用来形容通俗的文艺作品,大众喜闻乐见的那种。比如广场舞神曲、网络流行语这些,都可以说是"下里巴人"的代表。
成语 | 初意思 | 现代引申义 |
---|---|---|
阳春白雪 | 高雅音乐 | 高雅深奥的文艺作品 |
下里巴人 | 通俗音乐 | 通俗流行的文艺作品 |
为什么这两个成语能流传这么久?
我觉得特别神奇的是,两千多年前的两个音乐名称,居然能穿越时空成为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。这说明了什么呢?
它反映了中国文化中"雅俗"观念的持久性。从古至今,人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是高雅、什么是通俗,这两个成语正好代表了这种二元对立。
这两个词本身就很形象。"阳春白雪"一听就让人联想到春天明媚的阳光和纯洁的白雪,多美啊!而"下里巴人"则给人一种乡土、朴实的感觉。这种形象化的表达特别容易被人记住。
重要的是,这两个成语很好地概括了文艺作品受众差异的现象。任何时代都有面向精英的小众作品和面向大众的流行作品,这两个词完美地描述了这种现象。
雅俗真的要对立吗?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到一个高雅和通俗一定要对立吗?我觉得未必。
你看啊,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雅俗共赏的。比如《红楼梦》,你说它高雅吧,确实文学价值极高;但里面的故事又特别接地气,普通读者也能看得津津有味。再比如李白的诗,"床前明月光"多简单直白,但意境又特别高雅。
我觉得好的状态是"雅俗共赏"——既要有深度,又要能让大多数人理解和欣赏。毕竟文艺作品的终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人感受美吗?如果只有少数人能懂,那多可惜啊!
现代社会的"阳春白雪"和"下里巴人"
咱们再来看看现代社会中的例子。比如说音乐领域:
1. 阳春白雪:古典音乐会、先锋实验音乐
2. 下里巴人:抖音神曲、广场舞伴奏
文学方面:
1. 阳春白雪:诺贝尔文学奖作品、小众诗集
2. 下里巴人:网络小说、畅销书
电影方面:
1. 阳春白雪:艺术电影、作者电影
2. 下里巴人:商业大片、爆米花电影
但有意思的是,现在很多作品都在尝试打破这种界限。比如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,既有古典韵味又朗朗上口;再比如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这样的动画电影,商业上很成功但艺术水准也很高。
我的个人看法
作为一个easy的小编,我觉得无论是"阳春白雪"还是"下里巴人",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。高雅艺术能提升我们的审美和思想境界,通俗艺术则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。
关键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。不要因为某个作品"太俗"就嗤之以鼻,也不要因为某个作品"太高雅"就敬而远之。多尝试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,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!
再说了,人的品味也是会变的。年轻时候觉得"下里巴人"的东西特别带劲,随着年龄增长可能慢慢就能欣赏"阳春白雪"了。反过来也一样,有时候高雅艺术看多了,回头听听通俗歌曲反而觉得特别放松。
总结一下
说了这么多,咱们来总结一下:
1. "阳春白雪"和"下里巴人"初是战国时期的两类音乐,分别代表高雅和通俗
2. 这两个成语出自宋玉的《对楚王问》,用来比喻不同层次的文艺作品
3. 现代用法中,"阳春白雪"指高雅深奥的作品,"下里巴人"指通俗流行的作品
4. 雅俗并非对立,好的作品往往能雅俗共赏
5. 保持开放心态,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,生活会更丰富多彩
后想问问大家,你们平时更喜欢"阳春白雪"类型的作品,还是"下里巴人"类型的呢?有没有哪部作品让你觉得特别好的平衡了高雅和通俗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