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上一句是什么?这句诗完整版怎么念
大家好呀!今天我们来聊聊那句耳熟能详的"每逢佳节倍思亲",说实话,每次过节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诗,但每次都想不起来它的上一句是什么,真是让人抓狂!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这首诗的完整版,顺便聊聊它背后的故事。
先揭晓答案:完整诗句
"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"——这才是完整的诗句!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。是不是突然有种"啊,原来是这句"的感觉?我每次想起来都觉得特别神奇,明明很熟悉却又总是记不全。

这首诗其实很短,完整版是这样的:
独在异乡为异客,
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遥知兄弟登高处,

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不全?
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。我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,只记得"每逢佳节倍思亲"这一句,前面的"独在异乡为异客"却常常被遗忘。我觉得可能有几个原因:
1. 后半句更符合现代人的情感共鸣:现在社会流动性大,很多人都在外地工作生活,"每逢佳节倍思亲"简直说出了我们的心声
2. 前半句有点文绉绉:"异乡为异客"这种表达现在不太常用了
3. 传播过程中的自然选择:人们更倾向于传播那些直接触动情感的部分
王维写这首诗的背景
王维写这首诗时才17岁!想想我们17岁在干嘛,人家已经在写流传千古的诗句了,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。当时他在长安准备科举考试,重阳节那天特别想念在山东的兄弟们。
这里有个小知识点:重阳节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节日,人们会登高、插茱萸(一种植物,古人认为可以驱邪)。所以诗里才会写到"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"——王维想象着兄弟们登高时发现少了自己这个场景。
为什么这首诗能流传千年?
我觉得这首诗能火一千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:
1. 情感真挚:就是那种特别纯粹的思念,不矫情不做作
2. 场景具体:通过具体节日和习俗来表达情感,容易引起共鸣
3. 语言简练:短短四句,画面感十足
4. 普适性强:无论哪个时代,离乡背井的人都能感同身受
现代生活中的"每逢佳节倍思亲"
现在虽然交通发达了,视频通话也很方便,但过节时思念亲人的感觉一点没变。我有个朋友在北京工作,每次中秋节都特别想家,他说:"点开朋友圈全是家人团聚的照片,自己却只能叫个外卖,那种感觉特别'王维'"。
看看现代生活中哪些场景会让我们想起这句诗:
场景 | 现代版"倍思亲"表现 |
---|---|
春节 | 抢不到回家的票,只能视频看家人吃年夜饭 |
中秋节 | 收到家里寄来的月饼,但只能自己一个人吃 |
端午节 | 超市买的粽子怎么吃都没有妈妈包的味道 |
重阳节 | 突然想起很久没给爷爷奶奶打电话了 |
诗句背后的文化密码
这句诗其实隐藏着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:
1. 家庭观念: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团聚
2. 节日文化:传统节日是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
3. 乡土情结:安土重迁的思想在诗句中表现得很明显
4. 兄弟情谊:古代特别重视兄弟之情,现在可能淡了些
如何应对"倍思亲"的情绪?
既然这种情绪避免不了,我们不如学几招应对方法:
1. 提前规划:重要节日尽量提前安排回家
2. 创造仪式感:即使一个人过节也要有点仪式感
3. 远程参与:现在科技这么发达,视频连线参与家庭聚会
4. 建立新传统:和朋友一起过节,创造新的回忆
5. 表达情感:别憋着,想家了就直接告诉家人
其他类似表达思亲之情的诗句
王维这句太有名了,其实古诗里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还有很多,我整理了几个比较有名的:
1. "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"——李白《静夜思》
2. "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"——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
3. "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"——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
4. "想得家中夜深坐,还应说着远行人"——白居易《邯郸冬至夜思家》
有趣的现象:诗句的现代改编
现在网上特别流行把古诗改编成现代段子,比如:
原版:"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"
改编版:"独在公司加着班,每逢佳节倍缺钱"
虽然有点恶搞,但也反映了现代人的一些无奈。你们还见过哪些有趣的改编?
后的小测试
为了检验大家有没有认真看这篇文章(开玩笑的啦),我出几个小
1. "每逢佳节倍思亲"的上一句是什么?
2.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?
3. 他写这首诗时多大年纪?
4.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?
(答案都在文章里哦,找不到的话可能需要再看一遍啦~)
你们有没有哪句诗是经常只记得一半的?或者有没有特别想家的时候?来聊聊吧,说不定能找到同病相怜的小伙伴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