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避三舍什么意思?这个成语典故教你做人不要太较真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成语——"退避三舍"。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,我还以为是"退避三间房子"的意思呢(笑),后来才知道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这个成语背后其实藏着一段特别精彩的历史故事,而且还蕴含着超级实用的做人道理。作为一个不太喜欢较真的人,我觉得"退避三舍"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处世哲学啊!
先来搞懂"退避三舍"的字面意思
首先咱们拆解一下这个词。"退避"很好理解,就是后退、避开的意思;关键是这个"三舍",它可不是三间茅草屋哦!在古代,"舍"是一个距离单位,一舍等于三十里(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5公里),所以"三舍"就是九十里路。想象一下,主动后退九十里,这得是多大的让步啊!

不过说实话,我次听到这个解释时,脑子里冒出的个问题是:古人打仗为啥要用"舍"这么文艺的单位?直接说"退后九十里"不更清楚吗?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春秋时期打仗特别讲究礼仪,连撤退都要退得优雅、退得有文化(这大概就是早的"优雅撤退"吧)。
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可精彩了
"退避三舍"这个成语出自《左传》,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(后来成为晋文公)和楚国之间的故事。故事大概是这样的:
重耳在流亡期间曾经得到楚国的收留,楚王对他特别好。有一次楚王半开玩笑地问重耳:"我对你这么好,将来你要是回到晋国当上国君,怎么报答我呀?"重耳回答说:"要是咱们两国以后打仗,我就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(九十里)。如果这样还不能让您满意,那我只好拿起武器跟您周旋了。"

后来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(就是晋文公),晋楚两国果然在城濮这个地方打起来了。晋文公遵守诺言,真的命令军队先撤退了九十里。楚国军队以为晋国怕了,就骄傲地追击,结果被以逸待劳的晋军打得大败。
人物 | 行为 | 结果 |
---|---|---|
楚王 | 善待重耳,问如何报答 | 得到"退避三舍"的承诺 |
晋文公(重耳) | 遵守诺言主动撤退 | 终取得战争胜利 |
楚军 | 骄傲轻敌,贸然追击 | 遭遇惨败 |
从"退避三舍"里学到的做人道理
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是军事策略,实际上蕴含着超级实用的处世智慧。作为一个性格比较随和的人,我发现"退避三舍"简直就是生活中的"佛系指南"啊!下面分享几个我从这个成语里悟出来的道理:
1. 做人要懂得感恩和守信
晋文公在流亡时受恩于楚王,即使后来两国敌对,他仍然记得并兑现自己的承诺。这告诉我们,无论处境如何变化,做人都要懂得感恩,说过的话要算数。生活中也是这样,别人帮过我们,即使后来关系变了,该记的恩情还是要记。
2. 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赢得更多
晋文公主动撤退看似示弱,实际上是以退为进的高明策略。生活中很多矛盾其实没必要硬刚,适当地退一步,反而能化解冲突,甚至赢得别人的尊重。我有个朋友就是特别爱争对错,每次都要争到赢为止,结果人际关系搞得特别紧张。其实很多小事,让一让又何妨呢?
3. 表面让步可能是更高明的策略
楚军看到晋军撤退,以为对方害怕了,结果中了埋伏。这提醒我们,生活中看到别人让步时,别急着得意,可能人家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(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耍心机啦)。反过来,当我们选择让步时,也可以学习这种智慧,把让步变成一种策略。
4. 做人留一线,日后好相见
晋文公虽然打败了楚国,但并没有赶尽杀绝,后来两国还是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关系。这告诉我们,即使占了上风,也要给别人留点余地。职场上、生活中都是这样,今天你赢了,明天可能就需要合作,何必把关系搞得太僵呢?
现代生活中如何"退避三舍"
把这个古老的智慧应用到现代生活中,我觉得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:
在人际交往中:
1. 朋友间的小摩擦,主动说句"对不起"又不掉肉
2. 被误解时不必急着辩解,让时间证明一切
3. 遇到爱抬杠的人,微笑避开比争辩更明智
在职场上:
1. 功劳面前让一让,反而显得大度
2. 与同事意见不合时,先肯定对方再表达自己观点
3. 面对无理要求,可以礼貌拒绝而非硬碰硬
在家庭生活中:
1. 夫妻吵架时谁先低头谁更智慧
2. 对待长辈的唠叨,听着就好不必较真
3. 教育孩子时,有时候"不管"比"管"更有效
说实话,我以前也是个挺较真的人,后来发现这样活着太累了。学会适度"退避三舍"后,生活反而轻松了很多。不是事情都值得争个对错,有时候看似吃亏,长远看反而是福。
过度"退避三舍"也有风险
当然啦,任何道理都不能走极端。如果不管遇到什么事都"退避三舍",那就变成懦弱了。我觉得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"主动选择"后退,而不是被迫退缩。需要坚守原则的时候,该站出来还是得站出来。
比如遇到这些情况就不适合"退避三舍":
1. 涉及原则底线的问题
2. 伤害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
3. 明显不公平的对待
关键在于把握好度,知道什么时候该退,什么时候该进。这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,也需要对自己价值观的清晰认识。
写在后
"退避三舍"这个成语告诉我们,有时候看似后退的动作,反而是前进的智慧。在这个人人都想赢、怕吃亏的时代,懂得适度让步反而显得难能可贵。当然,这不是要大家做老好人,而是学会在适当的时候,用优雅的方式化解冲突。
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里晋文公的态度——先礼貌退让,如果对方还不领情,那也只好"拿起武器"了。这种既有风度又有原则的处世方式,真的很值得学习。
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"退避三舍"的情况?你是选择硬刚到底还是优雅让步呢?欢迎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