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穿铁砚是什么意思?古人勤奋的故事让人敬佩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成语——"磨穿铁砚"。次听到这个成语的时候,我就在想:天呐,铁做的砚台都能磨穿,这得有多勤奋啊!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,顺便聊聊古人是如何用行动诠释"勤奋"二字的。
"磨穿铁砚"到底啥意思?
先说说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吧。"磨穿铁砚"字面上就是说一个人写字画画时用力研磨墨块,以至于把铁制的砚台都磨穿了。当然啦,现实中铁砚台哪那么容易磨穿,这明显是个夸张的说法,用来形容一个人读书写字极其勤奋刻苦。

这个成语出自《新唐书·李邕传》,讲的是唐代书法家李邕的故事。李邕练字特别刻苦,据说他每天都要写几千字,长年累月下来,把铁砚台都磨穿了。想想看,这得是多大的毅力啊!
古人勤奋的那些事儿
说到古人的勤奋,那可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。咱们现代人有电脑、手机、各种便利工具,学习效率高多了,但古人可没这些高科技,全靠一股子韧劲儿。
1. 车胤囊萤

还记得"车胤囊萤"的故事吗?晋朝的车胤家里穷,买不起灯油,夏天就捉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白绢袋里照明读书。我试过晚上用手机闪光灯看书,眼睛都受不了,人家用萤火虫的光居然能坚持学习,这毅力简直了!
2. 孙敬悬梁
汉朝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打瞌睡,把自己的头发拴在房梁上,一打瞌睡头发就被扯疼。这方法也太狠了吧!我读书困了多喝杯咖啡,人家直接上"物理防困法"。
3. 匡衡凿壁
西汉的匡衡因为家贫买不起书,就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光读书。这故事告诉我们:想学习的人总能找到办法,不想学习的人总能找到借口。
人物 | 勤奋故事 | 朝代 |
---|---|---|
李邕 | 磨穿铁砚 | 唐代 |
车胤 | 囊萤映雪 | 晋代 |
孙敬 | 悬梁刺股 | 汉代 |
匡衡 | 凿壁偷光 | 西汉 |
现代人还能"磨穿铁砚"吗?
看到古人这么拼,我不禁思考:在科技发达的今天,我们还需要这种"自虐式"的勤奋吗?我觉得吧,精神值得学习,方法可以改进。
现代人确实不需要像古人那样"悬梁刺股",但那种专注和坚持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。想想看,古人没有手机干扰,没有短视频分心,专注力比我们强多了。我们现在的问题是:信息太多,专注太少。
我有个朋友备考研究生时,把手机调成黑白模式,删掉了娱乐APP,每天固定学习8小时,后考上了理想的学校。这不就是现代版的"磨穿铁砚"吗?只不过工具从铁砚变成了iPad罢了。
勤奋不等于蛮干
说到这里,我得提醒大家:勤奋固然重要,但方法也很关键。古人"磨穿铁砚"的精神可嘉,但咱们不必真的去磨砚台(现在也没几个人用砚台写字了吧)。
现代科学告诉我们,高效学习需要:
1. 合理的时间管理(比如番茄工作法)
2. 科学的记忆方法(比如间隔重复)
3. 适当的休息和运动
盲目地延长学习时间而不讲效率,可能适得其反。就像健身一样,不是练得越久效果越好,关键是要练对方法。
从"磨穿铁砚"到"磨穿键盘"
想想挺有意思的,古代人"磨穿铁砚",现代人可以"磨穿键盘"。虽然工具变了,但那种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没变。
我写这篇文章时就在想:古人写几千字要磨墨、铺纸、握毛笔,写错了还得重来;我们现在打字多方便啊,错了按个退格键就行。条件这么好了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?
不过话说回来,现代人也有现代人的挑战。古人面对的干扰少,我们面对的诱惑多。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专注,本身就是一种能力。
小故事大道理
"磨穿铁砚"虽然是个小故事,但蕴含着大道理。它告诉我们:
1. 成功没有捷径,唯有勤奋
2. 坚持比天赋更重要
3. 时间是好的证明
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,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,终会变成可能。铁砚虽硬,终会被磨穿;困难虽大,终会被克服。
我的小感悟
写到这里,我不禁反思自己:我有没有"磨穿铁砚"的精神?说实话,差远了。我经常计划得很好,执行得很水。看到古人这么拼,真是自愧不如啊!
不过呢,认识到差距是进步的开始。从今天起,我决定少刷点短视频,多看点书;少点空想,多点行动。不指望一下子变成学霸,但求每天进步一点点。
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:明明知道该学习,却总是控制不住玩手机?或者有没有什么克服拖延症的好方法?来聊聊呗,咱们互相学习,共同进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