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明目张胆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指睁大眼睛,挺起胸膛,大胆行事。它源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羽乃按剑而跽曰:‘客何为者?’张良曰: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。’项王曰:‘壮士!赐之卮酒。’则与斗卮酒。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项王曰:‘赐之彘肩。’则与一生彘肩。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啖之。项王曰:‘壮士!能复饮乎?’樊哙曰:‘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夫秦王有虎狼之心,杀人如不能举,刑人如恐不胜,天下皆叛之。怀王与诸将约曰:“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。”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,毫毛不敢有所近,封闭宫室,还军霸上,以待大王来。故遣将守关者,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。劳苦而功高如此,未有封侯之赏,而听细说,欲诛有功之人,此亡秦之续耳,窃为大王不取也。’项王未有以应,曰:‘坐。’樊哙从良坐。”在这段描述中,樊哙的行为被形容为“明目张胆”,他面对强敌项羽,毫不畏惧,直言不讳,展现了极大的勇气。
然而,在不同的语境下,“明目张胆”却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含义,即指某人做事毫无顾忌,肆无忌惮,甚至有挑衅的意味。比如,在日常生活中,当我们说某人“明目张胆”地做某事时,往往是在批评其行为过于大胆,缺乏应有的谨慎和尊重。
那么,“明目张胆”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呢?这其实取决于具体的情境。在面对不公不义之事时,挺身而出,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的立场,这无疑是一种勇气,是一种值得赞扬的精神。但若是在错误的场合,错误的时间,以错误的方式,明目张胆地行事,则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,甚至会伤害到他人。
因此,我们应当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中,恰当地使用“明目张胆”这一行为。在需要勇气的时候,不妨大胆站出来,为正义发声;而在需要谨慎的时候,则应当收敛自己的锋芒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“明目张胆”既是一种勇气,也是一种智慧,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这个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