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十七号是什么梗?近爆火的日期梗科普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聊近网上特别火的一个日期梗——"八月十七号"。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在朋友圈、微博或者短视频平台刷到过这个梗?反正我是被它刷屏了,一开始还一头雾水,后来才搞明白是怎么回事。今天就让我这个easy的小编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梗的来龙去脉,顺便聊聊为什么这种日期梗总能莫名其妙地火起来。
八月十七号到底是什么梗?
咱们得搞清楚这个"八月十七号"到底是什么意思。其实它初来源于一个网络段子,大概情节是这样的:

"我问男朋友什么时候结婚,他说'八月十七号'。我查了一下日历,发现根本没有八月十七号这一天"
哈哈,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笑了?这个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利用了"八月十七号"这个看似具体实则不存在的日期,制造了一种荒诞的幽默效果。当女生满怀期待地问结婚日期时,男生给出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日期作为回答,既避免了直接拒绝的尴尬,又委婉表达了"没戏"的意思。
这个梗火了之后,网友们开始各种二创和改编,比如:
1. "老板问我什么时候交报告,我说八月十七号"

2. "我妈问我什么时候找对象,我说八月十七号"
3. "朋友问我什么时候还钱,我说八月十七号"
你看,这就是网络梗的魔力——一个简单的创意能被玩出无数花样!
为什么日期梗总能火起来?
作为一个经常刷梗的小编,我发现日期梗在网络上特别容易走红。为什么呢?我总结了几个原因:
1. 时间概念的普适性:每个人都要面对时间,约会、截止日期、纪念日所以关于日期的梗特别容易引起共鸣。
2. 荒诞感的幽默:像"八月十七号"这种不存在的日期,或者"2月30号"这种梗,都利用了现实中不可能的时间点制造反差笑点。
3. 易于改编传播:日期梗结构简单,网友们可以轻松套用到各种场景中进行二次创作。
4. 逃避现实的工具:当不想面对某些问题时,"八月十七号"成了一个幽默的推脱方式,比直接拒绝要温和得多。
下面我整理了一个盘点一下近年来网络上流行过的日期梗:
梗名称 | 含义 | 流行时间 |
---|---|---|
2月30号 | 表示永远不会到来的日子 | 常年流行 |
星期八 | 表示不存在的时间 | 2020年左右 |
13月32号 | 极度夸张的不存在日期 | 2018年流行 |
八月十七号 | 委婉拒绝的借口 | 2023年爆火 |
网络梗的传播心理学
作为一个对网络文化有点研究的小编,我觉得"八月十七号"这类梗的爆火还反映了现代人的一些心理状态:
逃避心理。现代人压力大,面对不想做的事情时,直接说"不"可能会引发冲突,而用一个幽默的梗来推脱就显得轻松多了。
从众心理。当大家都在玩某个梗时,不参与反而显得不合群,所以梗的传播速度会呈指数级增长。
再者,创造满足感。网友们通过改编和二次创作获得成就感,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梗能衍生出无数版本。
缓解焦虑。面对生活中的各种deadline和压力,用这种荒诞的日期梗来调侃,反而能起到减压的作用。
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梗?
虽然"八月十七号"这类梗很有趣,但作为小编我也要提醒大家几点:
1. 适度玩梗:在合适的场合用梗可以活跃气氛,但在正式场合或与不熟悉的人交流时还是要谨慎。
2. 避免滥用:同一个梗用太多次就会失去新鲜感,甚至让人反感。
3. 分清场合:有些梗适合朋友间开玩笑,但不适合用来应对真正重要的事情或关系。
4. 保持创造力:与其一味跟风,不如尝试创造属于自己的梗,这样更有意思不是吗?
网络梗背后的文化现象
"八月十七号"的走红不是偶然的,它反映了当代网络文化的几个特点:
碎片化传播:一个简单的概念能在短时间内被无数人接收并改编。
幽默解构:现代年轻人喜欢用幽默的方式解构严肃话题,比如婚姻、工作等。
社交货币:知道并会玩新的梗,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社交资本。
快速迭代:网络梗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,"八月十七号"可能很快就会被新的梗取代。
我个人的玩梗体验
作为一个经常在网上冲浪的小编,我也难免会跟风玩一些梗。记得次看到"八月十七号"时,我还真去查了日历确认八月确实没有十七号(笑)。后来我在群里用这个梗回复朋友约饭的邀请,效果意外地好,大家都被逗笑了。
不过我也发现,玩梗要讲究时机和对象。有一次我对一个不太上网的长辈用了这个梗,结果对方一脸茫然,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所以现在我都会先判断对方是不是"梗友"再决定要不要玩梗。
未来还会有怎样的日期梗?
按照网络梗的发展规律,"八月十七号"之后肯定还会有新的日期梗出现。我大胆预测几个可能的方向:
1. 更离谱的日期:比如"25月96号"这种明显夸张的。
2. 虚构的时间单位:比如"下个猴年马月的第三个星期八"。
3. 文化混搭梗:结合农历、星座等元素的日期梗。
4. 反向操作:比如用真实但很少人注意的日期做梗(2月29日?)。
你们觉得下一个爆火的日期梗会是什么呢?或者你们有没有自己创造的日期梗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创意,说不定你的梗就是下一个网络爆款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