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大家伙儿聊聊,我最近琢磨的一件事儿——斑竹到底是一开始听到这词儿,我一头雾水,心里还纳闷,这年头还有人叫“班主”?后来才闹明白,,原来是一种竹子。
我是刷手机的时候,看到一个做手工艺品的老哥,他那儿有用一种带斑点的竹子做的笔筒,还挺好看的,我就多看两眼。他管那竹子叫“斑竹”,我这人好奇心重,就想着这斑竹到底是啥玩意儿?
我就开始在网上搜找,这一找还真让我长见识。原来这斑竹还挺有来头的,它正经名字叫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*-deae,太长记不住?没关系,咱就叫它斑竹!它还叫啥湘妃竹、花竹,听听,多有意境的名字。据说,这竹子还和舜帝的俩老婆娥皇、女英有关。传说这俩老婆去寻夫,听到舜帝死讯,哭的那叫一个惨,眼泪流到竹子上,就成这些斑点,所以这斑竹又叫“泪竹”,也是湘妃竹。
- 开始找资料:我先是在网上用各种搜资料的网站搜索,找到一大堆关于斑竹的信息。
- 整理信息:把那些看着靠谱的信息整理一下,发现这斑竹原来是一种挺特别的竹子,上面有紫褐色的斑点。
- 解传说:我还知道斑竹和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、女英有关的传说,说是她们的眼泪洒在竹子上形成的斑点。
再来说说这竹子本身,它属于禾本科刚竹属,老家在中国和日本,喜欢在长江以南暖和点儿的地方待着。这竹子长得也挺高的,一般能有个7到13米,最粗的地方直径能有10厘米,条件好的地方长得更猛,20米高,15厘米粗的都有。它还挺能扛的,干旱、寒冷都能对付,就是不太喜欢太湿的地方,5度以下它也扛不住。而且这斑竹底下茎都是单轴散生,是桂竹(P.bambusoides)的一个变型,而且它长的笋要到5月中下旬。

我还解到,斑竹节间有紫褐色斑块与斑点,无毛无蜡粉,最长能有45厘米,秆环及箨环均甚突起;箨鞘革质,背面可疏生黄色小刺毛,并具紫褐色大小不等的块斑,箨耳2~10枚,箨叶带状;小枝具叶2~6片,也有紫褐色斑点,叶鞘无毛,叶耳不显著,惟鞘口有坚硬、放射状张开的遂毛,叶片长椭圆状被针形,宽10~25毫米,质坚韧;小穗丛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4~10厘米,基部托有4~10片佛焰苞,后者常在顶端各具一卵形或披针形的退化叶片。这些东西也都是搜到的,就是分享出来给大家一起解解。
深入解斑竹
- 形态特征:我解到斑竹是一种比较高大的竹子,一般能长到7到13米高,直径3到10厘米。
- 生长环境:知道它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,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。
- 特殊用途:发现斑竹不仅可以用来做工艺品,还能入药,治疗一些风湿疼痛、咳嗽气喘的毛病。
这斑竹可不光长得好看,还能用!古代人就喜欢把它种在园林里,和假山、石头啥的搭配起来,特别有感觉。想要繁殖它,可以用母竹移植、扦插、高压啥的方法,不过它的生长和土壤、气候关系很大,那些好看的花纹,是真菌腐蚀幼竹形成的。它还能治病,像啥风湿、咳嗽、血崩都能用它。竹竿还能做工艺品,真是浑身都是宝!
这回的探索让我对斑竹有挺全面的解,从它的名字、传说到它的生长习性、用途,都解一遍。以后再看到斑竹,我就不仅仅觉得它是一种带斑点的竹子,还会想到那些美丽的传说和它的各种用途,感觉这竹子都变得更有故事!